版次:04 作者:2025年10月28日![]()
行走在宣汉乡村,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现代农业园区充满活力,“牛药果茶菌”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背后,凝聚着全县人大代表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扎根红色沃土,心系万家灯火,以履职担当为笔、实干笃行为墨,书写着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基层“领头雁”
蹚出山乡共富路
从大山深处走来,在基层沃土扎根,全国人大代表、龙泉土家族乡黄连村党支部书记胡晓玲,是群众心中“累不垮的领头雁”。她的履职之路,是一曲用初心践行承诺、用担当破解困境的奋进之歌。
2010年,怀揣着“让家乡变模样”的赤子情怀,大学毕业的胡晓玲毅然返乡,扛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她踏遍山乡崎岖,摸清村情民意,抢抓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的历史机遇,以“愚公移山”的韧劲推动修建30余公里便民水泥路、15公里产业致富路,彻底改写了黄连村“出行基本靠走”的局面。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面对集体经济薄弱、干部群众信心不足的现实,胡晓玲带领群众深耕中药材产业,规范种植、集中经营木香、黄连及三木药材。为拓宽致富路,她还引进高山精油玫瑰,掷地有声地承诺:“亏了,用我十年工资还!”凛冽寒冬里,她带领村民在冰封路面上推车运苗,让高山玫瑰在贫瘠土地上绽放成致富花海。
“理想是经得住考验的初心,愿拿命去拼才有可能实现。”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十年攻坚,她带领村民实现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到28000元的跨越,让昔日“苦村”变“甜村”。如今,走进黄连村,1.5万亩木香、2000亩黄连、3000亩三木药材郁郁葱葱,500亩高山精油玫瑰竞相绽放,成为产业兴旺、群众致富的坚实支柱。
科技“女博士”
注入兴农新动能
蔬菜学博士、食用菌专家耿新翠,这位把实验室搬进田间地头的省人大代表,用她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精神,完美诠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誓言。
自选择扎根宣汉以来,耿新翠便与食用菌产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余年来,她始终潜心研究,默默耕耘。她先后开展香菇出菇方式对比试验、盆景灵芝系列栽培试验,致力于稳产提质的探索之路;她成功示范羊肚菌、大球盖菇与粮食作物的轮作模式,并将稻草、玉米芯等田间废弃物作为菌菇栽培料,既降低成本又守护青山,让生态循环农业理念在宣汉大地开花结果。
她化身行走的“科技播种人”,深入龙泉土家族乡、老君乡等偏远山村,手把手传授香菇、大球盖菇种植技术,为宣汉乃至达州培养出一批“土专家”。她紧盯着产业技术瓶颈,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主持的《宣汉县老君香菇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与推广》项目荣获达州市科技创新奖,研究成果迅速得到推广应用。
在耿新翠和广大菇农的共同努力下,宣汉县食用菌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目前,全县食用菌年种植规模达4000万袋,形成以“一耳两菇”为主导,多种珍稀菇类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其中“老君香菇”和“黄金木耳”已成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这些食用菌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广受欢迎,还源源不断进入重庆、成都等周边市场。
产业“牛专家”
耕耘富民大事业
三十七年风雨兼程,三十七载默默坚守。市人大代表、畜牧研究员石长庚,以“拓荒牛”的坚韧与执着,在宣汉牛业发展史上刻下深刻印记。
“干牛的事业,就要有牛的韧劲!”这是石长庚的人生信条。1988年,20岁的他主动请缨挑起黄牛人工输精重担,十二年寒来暑往,在简陋牛棚里创造奇迹,将杂交牛受胎率提升至全省领先水平,每年为农户增收超4000万元。他倾注心血,成功培育出我国南方第一个乳肉兼用牛新品种——蜀宣花牛,获国家权威认定,为宣汉畜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
“不仅要让群众养好牛,更要让他们钱袋鼓起来!”他心系养殖户,创新推出“牛寄养”“合伙养殖”等模式,构建“政府+企业+村集体+农户”多元联动机制,有效降低散户风险,稳定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如今,全县已建成肉牛规模养殖场238家,种植优质饲草4.2万亩,肉牛存栏达16万头。大成镇马滩村依托牛产业,集体经济年收入超百万元,宣汉县成为全省农区养牛第一大县,“宣汉牛”真正成了群众的“致富牛”。
在大成镇,他推广“牧草种植+肉牛养殖+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生态循环模式后,实现了年综合产值8.5亿元,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并向国家级园区的目标迈进,“牛产业”真正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牛事业”。
胡晓玲的“铁肩担当”、耿新翠的“科技之光”、石长庚的“产业深耕”……他们是大巴山深处无数人大代表的生动缩影。巴山为证,岁月为鉴,宣汉县人大代表们将继续扎根这片热土,以实干作答、以初心践行,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乡村振兴的更美乐章!
□记者 符艳 通讯员 陈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