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化为“家常话”

我市多样化宣讲推动全会精神落地生根

版次:02    作者:2025年10月28日

本报讯(记者 陈纬 谭楚甲 王龙)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走进基层、深入人心?连日来,我市以“理响巴渠”品牌为抓手,组建多支特色宣讲队伍,深入社区、乡村、院坝开展多样化宣讲,用“数据+案例”“政策+本地”的鲜活形式,将全会精神从“书面语”转化为“家常话”,推动其在基层落地生根。

在通川区朝阳街道塔沱社区,“理想巴渠·通川小喇叭”宣讲队正以“细数‘十四五’发展成就”为主题开展宣讲。宣讲队员围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等领域,用详实数据和身边案例,生动讲述“十四五”时期的重大成果。“‘十四五’的民生改善,就是家门口新修的小公园、老家属院新装的电梯!”居民王小平听完感慨道,国家的大目标和老百姓的小日子紧紧相连,让人心里踏实。社区党委书记陈洪斌表示,下一步将聚焦社区养老、智慧社区建设等“关键小事”,把宏伟蓝图逐步变为居民看得见的实景。

走进达川区罐子镇金坛罐村,“理响巴渠·达川乡村喇叭”宣讲队的声音响彻村头。宣讲队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原则为主线,深入解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关键部署,并结合村里发展实际,让政策与干部群众的工作生活“无缝对接”。“‘十四五’的福利咱尝到了,‘十五五’盼着村里产业更兴旺!”村综合专干张梅充满期待地说。镇团委书记张琴琴也表示,将带领广大青年把汗水洒在兴村强镇路上,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万源“新时代巴山挎包宣讲队”则带着全会精神,穿梭在乡镇集市、农家院坝和街道社区。宣讲队员重点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加快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等核心内容,用通俗语言和鲜活事例开展解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就是要把发展思路讲清楚,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宣讲队员张友俊说。“听了宣讲,对万源的未来更有信心,干活也更有劲儿了!”古东关街道状元社区居民王田的话,道出了不少群众的心声。

如今,从社区的“小喇叭”到乡村的“大喇叭”,从集中宣讲到院坝交流,我市宣讲活动正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真正走进心里、融入实践,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起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