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9月27日![]()
清晨,球团车间的设备平稳运转,原料在输送带上有序流动,烘培机的温度指针稳定在工艺区间——戴着安全帽的安全员张正辉正在原料输送皮带旁查看防护栏接缝。“小李,把扳手递给我。”他头也不抬地对身旁的年轻同事说,随即用工具复紧了护栏底部的螺丝,“这里是人员通行的必经之路,松动半圈都可能有风险。”
从高炉跨界到球团,张正辉啃下“从零学起”的硬骨头;以“不放过一个细节”的执拗,在百日攻坚中筑起零事故防线。
现场较真
筑牢安全第一道防线
2025年春,球团车间正在建设,现场沸腾如熔炉:纵横的管线织成密网,林立的设备拔地而起,施工者与筹备者的身影在钢铁丛林中交错。此时,刚接到调令的张正辉踏入这片“战场”,肩上便落了千钧重担——面对全然陌生的球团车间,安全这道“关”,他必须亲手筑牢。
“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唯有从零学起、从头抓起。”他在工作日志的扉页写下誓言。一次,施工队为赶进度,未落实安全监护就准备高空作业。张正辉发现后立即叫停,对负责人严肃安全教育:“进度再紧,也不能拿生命换时间。”他蹲守现场协助完善防护方案,从安全带固定点到应急逃生通道,逐项检查确认,直到所有措施落地才允许复工。他的“较真”让不少人起初不解,但当看到车间设备平稳运行、同事们平安下班,大家渐渐明白:这份“不近人情”,恰是最实在的守护。
“安全工作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他的笔记本写满隐患整改记录,从防护栏松动到设备警示标识不清晰,每一条都对应着“整改责任人+完成时限”。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坚守,让车间持续保持安全稳定生产。
勤学善教
团队安全的“引路人”
“高炉和球团工艺差异大,现场环境陌生,安全管理必须从零学起。”张正辉深知,守住安全的前提是懂工艺。白天巡查完现场,他晚上就抱着《球团工艺手册》《冶金安全规范》啃到深夜,遇到“焙烧固结温度曲线”“链篦机应急停机流程”等专业难题,要么打电话向老专家请教,要么追着设备厂家技术人员问个不停。短短一个月,他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从原料输送到焙烧固结,从设备运行原理到应急处置流程,每一个关键环节的安全要点都了然于胸。
自己学透不算完,团队安全能力更关键。针对新进员工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他摒弃“照本宣科”,创新“理论+实操”培训模式,白天带着员工在现场对照设备讲解安全操作规程,手把手示范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从安全帽的正确佩戴到煤气检测仪的读数判断,每一个动作都亲自指导;晚上,他整理出典型安全事故案例,结合车间实际风险点开展警示教育,让员工在真实案例中绷紧安全弦。
“跟着张哥学心里踏实。”同事冉磊说,“他连巡检路线都带着我们走了三遍,哪个拐角有管线碰头、哪台设备噪声大需重点听,全讲得明明白白。”在他的培训下,车间新员工安全考核通过率达100%。
攻坚担当
安全守门人永远在路上
2025年4至6月,球团投产进入“倒计时”,筹备团队被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新人实操经验不足、煤气置换风险极高、烘炉方案直接影响设备寿命。作为安全员,张正辉主动扛起了这些重担,成了攻坚前线的“多面手”。
煤气置换和烘炉方案的制定,更是对专业能力的极大考验。张正辉牵头成立专项小组,查阅了数十份同类企业的方案资料,结合车间设备特点反复推演论证。为了摸清每一条管线的走向和阀门状态,他带着团队连续三天扎根现场,逐个点位排查确认;为了优化烘炉升温曲线,他与技术人员熬了多个通宵,反复核算数据。那段时间,他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眼睛里布满血丝,但只要谈起方案细节,依旧精神饱满。
6月1日,第一批次合格球团矿产出时,车间掌声雷动。张正辉却默默走向巡检路线——他的笔记本上,新添了一行字:“安全守门人,永远在路上。”
□通讯员 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