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3 作者:2025年09月06日
当150吨炽热铁水从方大达钢新厂区高炉奔涌而出,映红的不仅是建设者的脸庞,更照亮了炼铁项目部经理张秦川眼中的坚毅。31年扎根钢铁一线,从青涩技术员到带领团队鏖战1100余天的项目掌舵人,他交出“安全零事故、工期零延误、开炉即达产”的答卷,以匠心与担当,为企业绿色转型筑起钢铁脊梁。
炉火淬匠心
从“设备医生”到管理专家的蜕变
1994年盛夏,怀揣对钢铁事业的赤诚,张秦川走进达州钢铁高炉车间。铁水奔流的生产现场,成了他成长的“课堂”——手持游标卡尺测量零件误差,趴在高温风机旁辨听异常声响,在焊花与汗水中练就精准“把脉”设备的本领。面对螺杆断裂修复、热风炉管道穿漏等急难任务,他总是第一个冲进热浪灼人的抢修现场,昼夜鏖战至故障排除,转身又投入下一场“战斗”。
老厂区高炉热风炉三叉口频繁发红、鼓包,炎炎烈日下,他带领维修骨干趴在滚烫地面排查漏点,工装被汗水浸透结出盐霜也浑然不觉;2024年3月,大高炉挡料阀突发故障,按惯例更换需休风20小时以上,他牵头研究快速方案,最终仅用40分钟完成更换,刷新同类故障处理纪录。从一线维修工到设备管理专家,“以问题为导向破解瓶颈”,成了他刻在骨子里的工作准则。
双线作战显担当
160万元成本里的“铁算盘”
2022年6月,方大达钢搬迁升级项目启动,张秦川开启“新老厂区连轴转”模式:白天穿梭于新厂区盯设备安装、查安全隐患,夜晚返回老厂区保障生产,既要应对老厂区设备老化、环保智能化滞后的压力,又要确保新厂区项目稳步推进。
“废旧备件不是废铁,是能省下来的真金白银。”他把工作关口前移,组织人员对老厂区生产现场、备件库的废旧器材全面分类回收、组装调试,让“旧家伙”在新厂区重焕生机。新厂区综合料场B棚堆取一体机斗轮溜槽磨损严重,他带领团队改造老厂区高炉料车衬板替换,一举解决生产瓶颈;2024年至2025年6月,累计修复废旧器材264项,节约成本160万元。同事们笑称他是“会过日子的项目经理”,他却说:“企业的钱,一分一厘都要花在刀刃上。”
智建新城启新程
“百年标准”筑绿色标杆
“搬迁升级不是简单搬家,是达钢的二次创业,必须按‘百年标准’来建设。”作为炼铁项目负责人,张秦川深知肩头责任。他带领15人团队成立“党、团、青”突击队,以“清单化管理、闭环式推进”倒排工期,立下“安全零事故、工期零延误”的誓言。
从钢筋绑扎的间距到混凝土养护的湿度,从钢结构防锈漆厚度到耐火砖砌筑平整度,每一个细节他都一管到底;两百多面高低压电器柜的螺栓,他组织电工逐个复紧,绝不放过丝毫隐患。2024年12月16日,1号高炉成功开炉;12月28日,2号高炉喷涌出150吨合格铁水,实现“开炉三天即达产”的奇迹。试生产后,他又带队解决翻车机堵料、料棚电气故障等难题,推动球团日产量突破6000吨,为新厂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
31年钢铁生涯,3项国家专利、“四川省劳动模范”的荣光,见证着张秦川从“设备医生”到“智造先锋”的蜕变。面对荣誉,他总说:“成绩属于每一位炼铁人。”如今,新厂区的炉火日夜不息,他依然步履匆匆穿梭在各道工序间——以铁水为墨,以匠心为笔,继续书写新时代钢铁人的使命担当。
□通讯员 赖治光 秦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