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之城到大美水乡

——台儿庄古城行思

版次:06    作者:2025年08月29日

复建的台儿庄城楼。

和比利时的滑铁卢一样,台儿庄也是一座因战而名的小城。所不同的是,作为一代枭雄拿破仑的折戟地,滑铁卢无可奈何地成了失败的代名词。而台儿庄,则凭借八十七年前那场扭转时局的关键之战,用鲜血凝结成中华民族永不言败的精神图腾。台儿庄很小,小得当时仅有区区两平方公里;但台儿庄又很大,大得可以腾跃起千秋英雄气,托举起万载民族魂。

因战而名的另一面,是因水而兴。这里的“水”,自然是滋润民族生存状态和生命情调千余年的大运河。明万历年间,大运河徐州段黄河淤塞,为“避黄行运”,当局开凿了泇运河。泇运河的开通,使京杭大运河不再经徐州入黄河至淮安,而是经台儿庄进入江苏,从而避开了330华里的黄河之险。一时间,台儿庄商贾云集,舟车辐辏,呈现出“一河渔火,歌声十里”的繁盛景象。清乾隆帝巡游至此,欣然写下“天下第一庄”。

1938年春,台儿庄被推上历史的风口浪尖。是时,20万将士遗恨淞沪,30万民众喋血金陵,华北、华东大片富庶国土陷于敌手,亡国阴云笼罩全国,一个古老民族进入至暗时刻。然而,如同浩瀚奔腾、气象万千的大运河,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在绝境中所激荡起的蓬勃伟力是不可遏抑的。十四天昼夜不息的鏖战,使“无墙不饮弹、无土不沃血”的台儿庄成为名副其实的“血肉磨坊”。当西北军的大刀、川军的土枪、滇军的亚德里安头盔一同锈蚀在这座水乡小城时,中国军队完成了自己迟到的成人礼。数百年的繁华毁于一旦,但在战争的废墟上,一个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

2008年,值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当地政府在原运河故道、古码头和大战遗址的基础上重建台儿庄古城。今天,这颗浴火重生的运河明珠,正向世人展示着水般灵动的绰约风姿和铁般坚韧的峥嵘风骨。

鲁南方言中,常用“水润”一词来夸赞女性气色好、有神采。得益于大运河数百年的浸透滋润,台儿庄古城自然“水润”得很,其丽质天成、灵动飘逸之处丝毫不输江南水乡,而明艳爽朗、质朴醇厚方面则超越之。秋后三场雨,不仅消退了暑气的蒸腾,也让因高温干旱而整个夏天都蔫巴巴的大运河变得朗润起来了,穿城而过的河水丰韵充盈,畅通了古城的“七经八脉”。让我们雇一艘摇橹船,请一位船妹子,悠荡于蜿蜒的水道,领略一下古城之大美吧。

“江北水乡,清波荡漾,古城的故事,悠悠淡淡地流淌……”甜而不腻、柔而不靡的歌声落入运河之中,在水面荡起层层欢快的涟漪。伴着歌声寻觅,一艘艘摇橹船从水道款款而来。头戴褐色蓑笠,身着淡蓝长裙的船妹子轻摇玉臂,荡起橹柄,曼妙的身姿富有节奏感地轻微起伏,有一种恰到好处的韵律和美感。在南方,会划船的大部分是被称为“船娘”的年龄大一些的女性,而在台儿庄古城,却是一位位洋溢着无限青春活力的“船妹子”,她们人美、歌美,成为水乡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船行水上,身随轻舟摇曳,心随波澜起伏,古城两岸的风景如画卷般轻柔地舒展开来。官署、民居、商铺、庙宇等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无一不是暗赭色的门窗、木质的窗棂、雕花的门楣,那些细腻的纹路与生动的图案,无不展现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朴实的鲁南民居、典雅的徽派建筑、灵秀的水乡建筑在这里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古城蔚为大观的建筑风貌,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民居建筑博物馆”。

如果说白天的古城还保持着一份“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和矜持,那么,到了晚上,它就完完全全以“教君恣意怜”的大胆奔放示人了。夜幕沉降,华灯高张,古城被灯光装点得如梦如幻。波光粼粼的水面在灯光映照下,璀璨若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给古城增添无限灵气和诗意。临河而建的房屋,在光影的交织下,将身影倒映在潺潺流水中,浮光跃金,流光溢彩,编织出一幅幅动感的画卷。漫步桥上,俯瞰水面,倒影中的世界与岸上繁华喧嚣的景象交相辉映,分不清哪是实哪是虚,哪是真哪是幻。此时此刻,古城昔日“商贾迤逦,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繁盛景象得以重现,“满船清梦压星河”“水晶宫里奏霓裳”的诗情画意照进现实。

“美人在骨不在皮”,同样,一座城市的山山水水、楼阁台榭也只有在被赋予了风骨、灌注了灵魂后,才会真正具有永恒的魅力。如果说岳王墓为“暖风醉人”的杭州平添了几分壮志,史公祠为“春风十里”的扬州注入了些许豪情,那么,八十七年前那场震惊中外的大战则用炮火洗礼了台儿庄的一砖一瓦,用鲜血浸润了台儿庄的一草一木,使得这座大美水乡的每处角落都洋溢着滚烫的气息,充塞着不屈的力量,腾跃着蓬勃的生命力。抚摸着古城残存的一处处弹孔墙,我们不仅依然能够感受到战火的灼烫,更能感受到在历史绝境中,一个国家血性迸发的灼灼心跳和一个民族根魂不灭的澎湃脉动!

古城苍苍,运河泱泱,英烈之风,山高水长……

□文/图 徐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