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校舍的“涅槃重生”之路

——开江县人大常委会监督推动教育系统闲置资产高效利用工作纪实

版次:04    作者:2025年08月29日

曾经闲置的新宁镇凤凰教学点成为学生锻炼的场地。

曾经闲置的自生寨教学点成为香菇产业基地。

在当前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益的时代背景下,妥善处置并有效盘活因生源变化、布局调整而产生的闲置校舍,已成为基层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开江县人大常委会主动担当,将监督推动教育系统闲置资产高效利用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实践,通过精准监督、跟踪问效,让“沉睡”的校舍重新焕发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走出了具有开江特色的闲置资产处置与利用之路。

强监督“铁肩担当”

破解闲置校舍困局

“这些老校舍荒着是浪费,塌了是隐患,必须管起来、用起来。”2024年,县人大常委会对县教育局开展工作评议时,直指教学点“窘境”:全县153个小学教学点中,仅7个正常使用,49个闲置、21个荒废,有的“权属不明”,有的成了村民堆放杂物的“自留地”,有的成了鸡鸭的“饲养场”,更有的墙体开裂、屋顶漏雨,成了威胁安全的“定时炸弹”。常委会审议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一校一策”研究解决措施,切实盘活闲置资产,提高利用率。

今年,县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全县小学教学点闲置资产管理工作情况报告纳入年度监督议题,迅速成立由预算工委、经济委及部分委员组成的调研组,用时两月“打水到井边”:进村落、看现场,翻档案、查台账,与乡镇、村支两委及相关部门座谈,共寻良策。

随后,常委会专题听取《开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全县小学教学点闲置资产管理情况的报告》,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清产核资确权;规范管理程序,健全资产处置流程;加强隐患排查,织密资产安全防护网;多元盘活利用,确保资产增值增效”等建议。

这场监督绝非“一阵风”。常委会全程跟踪,既督“进度”也督“实效”:要求相关部门每月报进展、每季度听汇报,对推诿扯皮的现场督办。正是这种“钉钉子”精神,让“烫手山芋”变成“攻坚目标”,倒逼各部门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破局”,为闲置校舍盘活定下“民生优先、安全第一、效益为本”的总基调。

建台账“精准画像”

明晰资产盘活底数

“以前说不清楚全县有多少闲置校舍,更不知道哪些能改、哪些该拆。”基层干部的困惑,在人大监督推动下有了破解之道——给每栋校舍“建档画像”。

县教育局牵头严格落实国有资产管理规定,组织相关部门、乡镇及村支两委开展全县小学教学点资产专项清查。工作人员带着卷尺、相机、档案袋,逐校逐栋“体检”:测量占地面积,记录建筑年代,拍摄破损部位,核对历史产权——哪怕是一间土坯房、半亩操场,都登记在册。对产权争议大的,注明“待确权”;对有安全隐患的,用红笔标“急修”;对位置优越的,备注“可出租/改公益”。

通过实地勘察、账实比对,全面掌握了各小学教学点资产的使用状态、区位分布、占地面积、产权归属等核心要素,形成的“动态管理台账”,成了闲置校舍的“电子身份证”:朝阳寺小学灯塔教学点条目清晰——“2018年办理国有土地证,临街适合出租”;广福小学罗莱教学点备注详细——“房屋结实,周边学校缺劳动基地”。

有了这本账,资产分布、盘活潜力、风险点一目了然,为优化配置、统筹调剂、高效盘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建机制“定规明路”

规范资产处置路径

“不是所有校舍都能租,也不是都能改公益,得按规矩来。”在人大督促下,开江县打出“机制组合拳”,构建起“分类处置、规范高效”的流程,让闲置校舍“各得其所”。

分类定策更精准:看条件——房屋结实的优先改公益或出租,危房先排危;看需求——村里缺养老院的就改养老,学校缺实践基地的就用于教育。流程把关更严格:出台《教学点处置管理意见》,明确“移交村委要签维护协议、出租要第三方评估、重大处置要多部门联审”。责任到岗更清晰:教育局管教育用途资产,乡镇政府管公共服务用途资产,谁失职谁担责。

这套机制打破了“多头管、管不好、无人管”的困局。永兴镇箭口垭教学点出租给开江美满幸福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镇政府牵头对接需求、教育局核清产权、国资中心审合同,1个月就完成手续。“以前跑多个部门磨破嘴,现在按流程走,顺顺当当。”参与办理的干部感言。机制的刚性,让每一步处置都晒在阳光下。

县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建立“学校申报—部门联审—规范处置”标准化流程,资产出租、报废、划转等事项均按规定报批;对重大处置,由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审联批,严防国有资产流失。从协商到签约的“透明化”,让闲置校舍处置既合法合规,又贴近乡村实际。

见成效“各展其长”

释放闲置资产活力

如今的开江乡村,闲置校舍正以多元姿态“重生”,昔日的“沉睡资产”变成了民生“活资产”。

曾经荒芜的灵岩镇自生寨教学点现在搭建起了生产香菇的大棚。“每年能产香菇1万余斤,产值5万余元,解决65名村民就业,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灵岩寺村党支部书记张祥彬算起账,这处闲置校舍成了村产业起步的“根据地”。

广福镇石板滩教学点则“变身”稻谷烘干场地,让秋收时节的村民不再愁“晒谷难”——“以前遇着连阴雨,稻谷发霉损失大,现在学校院子里能烘干,一季能多收好几千斤。”村民的话里满是实在的获得感。

长岭镇林家垭口教学点的教室里,传来孩童的笑声。这里被改造成自办托儿所,既解决了村里年轻父母的托育难题,又让老校舍有了“烟火气”。“现在每天有80余个娃儿在这儿画画、做游戏,热闹得很。”看护阿姨笑着说。

广福小学罗莱教学点杂草没了,变成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摘辣椒、挖红薯,笑声洒满菜园。“让孩子流汗学本事,比空着有意义百倍。”校长蒋吉伟算起“教育账”,这里每年有1000人次学生在此劳动。

安全隐患也逐项清零:21处危房中,15处完成修缮或拆除,剩下的全部围网警示。“以前路过怕塌下来,现在心里踏实了。”村民的安全感,写在脸上。

从“荒草萋萋”到“人声鼎沸”,从“隐患点”到“增收源”,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闲置资产的高效利用,更是民生福祉的持续升温。

开江县的实践,勾勒出闲置校舍“涅槃重生”的清晰路径:人大监督的“铁肩”压实责任,“精准画像”的台账摸清家底,“规范高效”的机制护航路径,最终让每一处闲置资产都服务于民生、助力于振兴。这不仅是教育系统闲置资产的保值增值,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实践——以监督之力解民生之困,以制度之策促资产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文/图 记者 程科 通讯员 陈斗兵 张英 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