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旅深度融合 加快本土资源转化

版次:08    作者:2025年08月29日

●文旅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内涵,实现价值裂变与动能转换的过程。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要将更多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品线路、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点景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并感受文化魅力。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赋予达州文旅融合发展新使命、新机遇。达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出台《关于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为引领、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对推动达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旅深度融合是国家战略与地方探索的耦合共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文化和旅游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要求充分绽放独特的自然生态之美、多彩人文之韵,谱写美丽中国的四川篇章。四川省委坚定抓好贯彻落实、积极探索,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以实际行动绘就“诗”和“远方”的四川画卷。

为全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达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文博游、康养度假游、红色游、工业游、乡村游、赛事演艺游“六游”业态为着力重点,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摆在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达州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文旅深度融合是资源禀赋向新质动能的形态跃迁

资源禀赋是文旅深度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客观要求。达州有着厚重的巴賨文化历史,拥有包括八台山、巴山大峡谷等自然山水景观和罗家坝遗址、城坝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以及巴渝舞、耍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州沉淀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拥有王万邦故居、元稹纪念馆、汉章书院、王平衣冠冢等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此外,达州还拥有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张爱萍故居等多个国家级、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桥古镇“列宁主义街”被誉为中国红色第一街;“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被称为中国红色第一联;近600幅红军石刻标语和红军墨书遍布全市6个县市区乡镇;万源石窝乡标语堪称“川陕苏区第一长标”;数百首红军歌谣民谣至今广泛流传。

文旅深度融合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用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内涵,实现价值裂变与动能转换。要推动达州的巴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转换为更高效率、更高价值的新理念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一要从多元市场、品质优化、个性定制、内容创造等方面实现扩容和提升,用产品和服务满足更大规模、更全年龄段民众的文旅体验和消费需求。二要科技助力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活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本土文化IP为核心,促进“文旅商体展”载体融通,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力。三要解码文化与内容生产,再造具身化、仪式化、情感化的地方生活,借助文化的结构线索、场景空间与传播力量,创新跨文化交流的叙事方法与文旅体验情境。如,提炼“忠勇信义”的巴人精神内核,开发“巴人图腾”文创产品,打造《梦回巴国》史诗大剧,使三千年的文明可感知、可消费。

文旅深度融合是各美其美向美美与共的全域实践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决定》向全省人民展现了“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宏伟蓝图,发出“全域全业态全链条”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动员令。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则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深度融合发展为突破口,提出“巴风賨韵·安逸达州”文旅品牌,把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写进重振巴渠雄风、重塑大市荣光的任务目标。

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枝独秀、分而治之的小循环,更是满园花开、跨区域协同的大实践。从各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可以看出,达州正在重塑全域文旅坐标,不断加强游客互送、资源互推,从资源共用、客源共享到品牌共建,实现从“分散珍珠”到“项链经济”的质变。如,渠县与宣汉县在分别打造“福美之地·好客渠县”和“巴国故都·巴适宣汉”文旅品牌的同时,共同建设巴文化传承创新和旅游发展高地。大竹县携手重庆垫江、梁平共建明月山“后花园”。万源以“文旅之廊”建设为引领,添彩“巴山画屏·红城万源”。达川区全力打造“老家达县·宜美达川”文旅品牌,通川区积极建设“川渝陕都市旅游目的地”。开江县以创响“诗与远方·田城开江”文旅品牌为引领,助力达州建设区域旅游中心城市。

达州是红色文化的富集区,更是巴文化的核心区,要实现文旅深度融合,还要将更多文化资源纳入旅游产品线路、更多文化内容注入景点景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让旅游者亲身参与并感受文化魅力。如,联动巴中、南充、广元和重庆城口、开州、合川以及陕西汉中镇巴、南郑等地,建设大巴山—嘉陵江红色文化主题文旅风景道;以分布在川渝鄂、陕湘黔等六省市地域的巴文化深度挖掘,打破行政与区域壁垒,构建巴文化区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共同体,通过旅游品牌共建、旅游营销共推等手段全面激活巴文化的生命力,重点打造“巴文化的IP经济”,提升文化的旅游价值,赋予旅游文化内涵,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顺畅流动,打造出更多面向新需求的旅游空间和消费场景,跨区域、跨产业打通文旅产业链和供应链,切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地域发展优势,实现区域内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四川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