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8 作者:2025年08月29日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安土重迁”“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情结,发展乡村疗愈旅游不仅可以为旅游者暂时“逃离”提供有效的场域,也为社会个体提供一个“心理恢复”的机会。
●培育乡村疗愈旅游“新赛道”,要特别注重机制赋能,完善乡村疗愈旅游发展的促进机制;技术赋能,优化乡村旅游疗愈系统设计;项目赋能,拓展助益身心健康的恢复型项目。
四川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和达州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围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进行了战略部署。达州文化旅游资源“本体价值高、资源禀赋优、开发价值大、市场前景好”,特别是大巴山自然风光、秦巴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是极具竞争力的独特资源,为发展以疗愈为目标的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挖掘乡村旅游的疗愈功能是提升旅游吸引的重要策略。乡土社会是中国人的情绪“容器”,具有极强的黏附性,同时造就了独特的旅游吸引。紧密的成员关系,互相依赖的情感,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共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造就了慢节奏生活、低社会流动的社会形态,形成了具有较强黏性、包容性的社群关系。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安土重迁”“寻根问祖”“落叶归根”的情结,思乡之情、恋土难移心境,铸就了触景生情的乡土情怀。而城市化加速,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异质性凸显,打破了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圈层社会”,旅游者愈发渴望在浓郁的乡音、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中探求“本源”,重构自身的“意义世界”。
挖掘乡村旅游的疗愈功能是对旅游者需求的积极回应。乡村是旅游者的“诗意目的地”,健康是最重要的旅游产品。发展乡村疗愈旅游不仅可以为旅游者暂时“逃离”提供有效的场域,也为社会个体提供一个“心理恢复”的机会,起到了社会压力冲突“减压阀”“缓冲带”功能。以巴山大峡谷八台山为引领,以森林、水体、农耕文化、民族节事等为载体,深度开发具有疗愈功能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可以让旅游者置身于微和的清风、波光粼粼的池塘、金黄的稻田、涌动的花海、古树参天的秘境中,回味人生、恢复疲惫身心、畅想未来。这时的乡村已然成为追忆逝去美好时光、追求隐秘不被打扰生活、治愈心灵创伤、唤醒本真自我的“诗意”理想目的地。
挖掘乡村旅游的疗愈功能是盘活乡村发展要素的内在需要。近年来,我市的乡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文化保护、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成绩斐然,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若把乡村视为农村居民的生存场域,强调的是“传统性”,而以助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激活新型消费等方式挖掘乡村旅游疗愈功能,则为乡村注入“现代性”生机。通过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有助于进一步挖掘达州乡村独特的空间、文化、生态等蕴含的疗愈功能,有效盘活山塘、林地、房屋、劳动力等资源,唤醒“沉睡”的乡村闲置资本,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实现农村共同富裕。
培育乡村疗愈旅游“新赛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机制赋能:完善乡村疗愈旅游发展的促进机制。“非标准化”的乡村是极具魅力的,而潜力和韵味的挖掘需要机制创新。政策支持上,围绕疗愈布局的乡村产业需重点彰显其独特性、服务性、延展性,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安全规范,发布支持项目清单,规范项目运营,推动乡村的艺术性打造,不断完善营建乡村机制。健康管理上,乡村疗愈旅游应遵循“旅游—社交(独处)—健康”的范式,瞄准目标消费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提供压力排解服务的基础上,做好流行疾病预防、突发健康事件干预等工作。同时,设置旅游健康服务热线,督促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医疗机构等主体提供旅游健康服务,不断完善旅游健康管理机制。群体关系上,疗愈更注重自我审视、心理体验、情绪调节、情感激发,其中,提升群体间的信任是关键。景区所在社区要加强干预与引导,做好社会治安防控,培育良好的旅游社会环境,建立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企业、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诚信登记机制,构建多元参与的信任共同体。情感互动上,要培养旅游各主体健康的社会心理、良好社会接纳、低门槛群体融入,形成亲和的社会氛围和“场所精神”,建立“场所依恋”,让乡村给旅游者更多“家”的暗示,帮助旅游者再现美好记忆、重新审视“自我”、实现情绪转化。
技术赋能:优化乡村旅游疗愈系统设计。从时空上来讲,旅游者的情绪是随着不同情境逐渐发生切换、转化的,良好的乡村旅游疗愈系统有助于旅游者形成舒心、愉悦、惬意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乡村景观生态、社会场景演化成富有生机的疗愈资源,需经历资源收集、价值判断、意义标识、功能发掘等过程,并通过“感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感染—情绪转化”渐进式演进,培育塑造安全、包容、和谐的康复性景观和恢复性环境,促进心灵涤荡和压力解脱。满足这一诉求,需要合理的技术设计,从现实和虚拟两个层面完善乡村旅游的疗愈系统。另一方面,在健康中国的语境下,现实的乡村疗愈环境蕴含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思想,其中,“人”的系统既包含乡村的常住居民、返乡的“归巢者”和前来游憩的“候鸟”。在乡土场景中,依托技术演绎“天—地—人”安全、宜人、舒适的场景状态,需要在自然环境、氛围环境、待客文化、农事体验、农创产品等方面进行组合设计,形成顺天应人的体验系统。实践中,将稻田、麦浪、晒秋等农耕文化符号与咖啡厅、书吧、博物馆等现代元素结合设计,使“传统”与“现代”深度碰撞融合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需求。此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时空距离,让旅游者在“不到场”的情况下也能感受乡村美境,弥补因其无法出游引发的焦虑情绪。
项目赋能:拓展助益身心健康的恢复型项目。适宜的原生态项目和衍生创意项目是乡村疗愈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原生态项目是对乡村景观不加修饰或不作过度修饰的呈现,衍生项目则更加注重挖掘乡村的古朴时尚、现代灵动、沧桑变幻之美,通过创意展示,使旅游者从朴素、淳厚的乡风民情中汲取情感支持。但这里需要处理好“原生态”与“商品化”的关系,避免过度开发引发旅游者心理不适。在自然刺激作用下,依托山林漫步、森林诵读、田间音乐会等沉浸式项目,把乡村营建成现代人远离城市喧嚣、获得心灵皈依的重要场域和情绪安抚、创伤干预、关系修复等旅游活动的发生系统,构建让旅游者从压力环境中释放出来的社会情境,有助于纾解旅游者紧张、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此外,还可以拓展项目呈现形式,将乡村疗愈旅游本身视为一个创意的情景过程。通过为乡村文旅能人、乡村艺术家、中医药传人、民间武学传人等营造工作场景,借助数字技术,将田间劳作、生产生活、气功养生等巧妙融入项目,实现创意项目与疗愈旅游的良性互动,打造更多的“数字+非遗、数字+文创、数字+中医理疗”等恢复型项目。最后,需创新举措解决好项目发展过程中“重设施建设、轻运营服务”的问题,探索乡村旅游疗愈空间的CEO管理机制,在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以点带面”的项目运营生态,提升项目运行效能,助力乡村旅游疗愈项目高质量发展。(作者系达州市委党校教务部主任、副教授)
□丁德光